Professional Fine Artist
Articles
Explore the inner psyche of the artist and the beauty of his creation.

《愛情海上的小城》
希臘愛琴海的聖托里尼島,傳說擁有全世界最美的夕陽。因此,人們總是嚮往著有機會與心愛的人手牽手,在島上找到一個最適當的角落,把那片刻美景留在印象中,放在記憶裡。其實,聖托里尼不僅夕陽美,藍天、碧海、白屋、鐘樓,連沙灘上輕輕吹拂的海風都令人陶醉。這件〈愛情海上的小城〉,描繪的就是聖托里尼島上的小山城,在夕陽西下最後一抹紅光隱沒之前,特有的寧靜氛圍。海是幾近於紫黑的深藍、天是挾帶著一抹晚霞的灰藍,遠遠地觀看,隔著人們看夕陽的山城遠眺藍天,天空與海平面幾乎連成一線。海天似乎是一色,在幾乎相同的顏色裡卻藏著極其豐富的色彩變化,海的深藍、紫灰;天空的灰藍、藏在其間的紫紅....,層層交疊出一種流動性,那種特殊的流動感,就是時間,在最後一抹夕陽隱沒到地平線之前的那個極短暫的時間!
海與天是背景,看海的山城才是主角,山城叫伊亞(Oia),在島的北端面西的斷崖上,所以是看夕陽的絕佳景點。山城的傳統建築是小白屋,還有藍頂白牆的教堂、鐘樓,及農家的風車。循著山崖的高度,當地人闢了「之」字形的路徑盤旋而上,沿途就架構成層層而上的白屋聚落,遠看格外有層次。白屋聚落裡隱約可見一點紅色在其間,因為聖托里尼原來就是個火山島,火山岩的紅色地質也成特殊景觀之一。人們在「火山斷崖觀落日」, 也成為畫家取景的主題。隨性筆觸堆疊的大色塊,除了呈現火山岩的堅硬質感,大色塊裡的小色塊,正是其間人們活動的軌跡。那是一個適合渡假的地方,除了看落日,剩下的時間也盡是愜意,找個有泳池的渡假屋看海,或者,到島上其他地方走走,也可找到像這樣觀看山城映海景的好角度。又或者,帶上一瓶樸萄酒,找一個愜意的角落,不必夕陽時刻,也可品嘗到人生難得的浪漫時刻。

《飛瀑》
靈感有時候來自直接衝擊到生命的震撼,換句話說,似乎是要做點什麼,才真正感受到自己的活著。否則,如常的行走、如常的俯仰坐臥、如常的呼吸,視而不見的如常生活風景,往往造就如常的麻木!「挺進」尼加拉瀑布是一種選擇。這件直觀雄偉壯闊的油畫作品《飛瀑》,描繪的是美加東尼加拉瀑布的澎湃氣勢,在那裡,人有很多直接的方式可以體驗「活著」。
來到尼加拉瀑布的人,總不能免俗地要穿戴雨衣、坐上遊艇,進逼瀑布底下感受水的威力與聲勢。身歷其境之後更發現,原來它的震撼力遠超出想像,從天而降的磅礡水流如大軍壓境,挾帶著洪鐘般的巨響灌罩全身,身上因毛細孔豎直而隱隱感受疼痛,人的渺小,彷彿隨時會被吞噬。越是這個時候,反而越能感受生命的存在。因為穿越《飛瀑》底下,就像穿梭在冒險樂趣與逼近意外的臨界點,感覺生命安全受到威脅,就越確定自己活著。再回到遠遠的地方遙望,對於這偉大的瀑布,感受更加深刻,它就像劇力萬鈞的水幕,比任何驚濤拍岸激濺的浪花更具魄力。
《飛瀑》要表現的,就是這種像帶著千斤重量的力道,所以首先就在畫面安排上大膽採用100號大畫布,將瀑布的水平視線往上拉高到幾乎畫面的最上方,讓水的力量有足夠的空間往下傾瀉。然後是潑灑的技法,以一種較稀薄的畫用油來帶動筆勢與顏料,由上而下順勢潑灑滴落,各種顏料因「滴落」不規則地虛實交錯,這種技法雖有西方抽象表現主義大師波洛克的影響,更有東方水墨的寫意在其中,簡筆、破墨,生猛不可扼!色彩層次也值得一提,在浪花表面的「白」裡,藏著山壁的褐、青苔的綠,以及反映天光的藍,層層疊疊的色彩,同時架構出尼加拉瀑布雄偉壯闊的深!

《MYKONOS》
這件以強烈的色彩快筆寫景的《白色小巷》,描繪的是希臘愛情海上的渡假勝地米克諾斯島上的小山城。據說希臘神話故事裡,米克諾斯島是海神波塞頓戰勝巨人,巨人殘骸散落在愛琴海形成。雖然很難形容一個曾經出現在古老神話裡的島嶼,該與如今的浪漫渡假勝地有什麼必然的關係。可以確定的是,去過米克諾斯的人多半沉醉於它的迷人氣息!千年一指畫過,看不到太多歲月的痕跡,巨人的故事也早已深埋海底!這裡看到的,只有藍天、白屋,還有在彎蜒街道間串連成線的紅色欄杆。豔夏海風裡,感覺空氣悠悠緩緩地飄送著海水的氣味,時間也悠悠緩緩的。 擦乾泡過海水的腳、穿回夾腳拖,人,也是悠悠緩緩地散步,走回熱鬧的街道。
米克諾斯島的夏天,街道咖啡座林立、餐廳美食飄香,在這觀光小城裡打轉的,要不是一邊吃吃喝喝就是在逛街買東西;要不就是初來乍到,正拿著相機尋找島上聞名的風車,與風景明信片上那半月狀的海灣,或是白屋牆上的藍色門窗。情人都愛來米克諾斯島享受著名的「4S」--陽光(Sun)、海水(Sea)、沙灘(Sand)與性愛(Sex),早早晚晚的優閒享樂與通宵達旦的飲酒狂歡。不過,喜歡安靜的人還是有不受打擾的時刻,在每天的早晨與午后時光,街道上散散步,就會看到如《白色小巷》所描繪的景致。
在夏日豔陽下,小鎮風景色彩越發飽合,寶藍色的天空與房屋刺眼的白,有時叫人眼睛睜不開,大色塊處理的畫面減省了多餘筆觸產生的細節,使色彩所傳達的熱度更加純粹。如方糖般堆疊成排的白屋,夾著街道上行,地面以油彩滴落法為一派強烈的光彩製造一些輕鬆的調性。而隨著陽光移動,白屋的光影也緩緩飄移,因此,白牆也非全然刺眼的白,多了些與藍天交輝映的灰藍層次,那一塊塊時而倒退的色彩,則隱含更想讓人走進其間一探究竟的想像空間。豔夏真正來臨了,沒有人規定浪漫的島嶼只適合情人手牽手去享樂,「小巷裡的片刻優閒」,懂品味的人都不會寂寞。

《威尼斯》
遠方是海、腳下也是海!在這個飄浮於水上的城市裡,船來船往、晃晃悠悠,連人都不自覺的飄飄然,有幾分像做夢,把浪漫也一同飄盪在海上!應該是不怎麼燦爛的黃昏,天空還有一抹蒼白,才是十足威尼斯的情調。而那個金碧輝煌的十五世紀,如今只剩運河兩旁斑剥的建築外牆,卻是越斑剝,越發有味道,彷彿伸手輕觸就撫摸了數個世紀的華麗變滄桑。只是,走了會盤算、懂排場的威尼斯人,現在來的全是追逐末日美感的外地人,穿戴著各式華麗的面具,把奢華當做戲。
威尼斯是建築在海上的島,交通靠船、走路靠橋,幾個世紀以來不變,管你是億萬富豪、達官政要,千萬名車也派不上用場,該是搖搖晃晃擠在運河上,誰也當不了特權。那麼,外地人來到威尼斯,有那裡一定要看呢?船上?水上?橋上?老石頭鋪排的路面上?在一聲聲的讚嘆裡,雙腳踩定的地方,都是要看的地方!有趣的是,畫家們總是不約而同在學院橋上留下一個極類似的畫面,一如這件作品《威尼斯》。
其實也是有跡可尋的,學院橋連著威尼斯最重要的學院美術館,學畫的人總要去朝聖,在陰暗的光線裡吃力地研究威尼斯的藝術寶藏,於是,就會在走出美術館之後,信步走上橋看看遠方,遠遠望向Salute聖母大教堂,留下這個畫家的標準取景。不是金光燦爛的黃昏,整體畫面雖是暖色系,但灰階的運用,使光影效果並不那麼鮮明。在技巧上,以薄塗處理水面質感,並使用很多松節油表現水面的流動性;而承載著數個世紀歲月質感的建築物,則以厚塗延伸想像的層次。薄塗與厚塗的交互運用,一如外地人在威尼斯穿梭著千年歷史的對話,風景那樣真實,而心情卻是那樣朦朧與虛無!

《紅的聯想》
經常有人問抽象畫要怎麼看?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,就像這幅畫《紅的聯想》,乍看是抽象藝術的視覺概念與結構,卻有具象的外形。 因此,直觀是亮麗而清新的多色彩畫面,但退一步設想,真實世界裡,看著亮麗的窗台瓶花的人,或許正在室內較陰暗的地方。實際上,《紅的聯想》也不全然算是抽象畫,或可說,這是一種「借物取境」的畫,也就是使用具象的概念表達抽象的意境。它打破一般畫「瓶花」的模式,將花與瓶的外形簡約到平面的色彩結構,即淡化物象的機能性,讓畫面回到單純的色彩組合。
試想,畫畫的人可能只是在畫室裡,看著窗台上紅色的花與瓶,因為光源來自窗外而有逆光的感覺,以西方繪畫觀點來看,白色代表受光面、光的來源或明度高,因此,「白」在這件作品裡成為背景,襯托窗台上的花。再試著以一定的距離微瞇起眼睛看窗台上的花與瓶,將發現,在燦亮的白裡,花與瓶已轉化為各種漂亮的色塊組合。小色塊高彩度帶高明度的大色塊,整體呈現的亮麗效果,有一種清新且精神飽滿的氛圍。看畫的人可能對這幅畫有很簡單的感覺,就是「嗯!色彩很飽滿,感覺很有精神,那寶藍色與粉色、橙紅的搭配,給人一種甜美、幸福的愉悅感。」但是,也有可能被畫面上的「白」所吸引,感受到窗外正是豔陽高照!但是,心情煩悶的人卻說:「唉!我在陰暗的角落,對那明亮、幸福的人生,只能遙望,無法觸及!」
這就是抽象畫耐人尋味之處,抽象畫的詮釋權,往往不在繪畫者,而在看畫的人。有點「看山是山,看山也不是山」的味道,端賴看畫人的心情。不知道你跟這畫一樣,感覺陽光真好、花朵正豔!或者,竟是站在那陰暗的角落,只為這亮麗的一扇窗感到刺眼?哥德說,沒有比透過藝術更可靠的方法逃避這世界;但要與世界聯繫,也沒有比透過藝術更可靠的方法。窗裡、窗外,其實也沒那麼遠,跟欣賞抽象畫一樣,你可以決定自己站在什麼樣的地方!

《最愛》
每個人心中都有最愛,可能是人、是物品,或是一件事、一個回憶,你的最愛是什麼?用一張畫來表現「最愛」,最淺顯易懂的,莫過於具象寫實地把指涉的事物直接形諸畫面,但這種方式常常一翻兩瞪眼,除非畫作是用來「思念」,否則在藝術表現上較容易缺乏想像空間。藝術家常常用「借物比喻」或「以景寫情」的方式,讓露骨的情感含蓄內化為更多層次的情境,如這件以白玫瑰為主題的小品,乍看只是一朵花,實際上卻是借「心中的一朵白玫瑰」來隱喻《最愛》,就表現手法來看,也是一種表面寫實、實際寫意的方式。
愛意有時如火一般熱烈,有時卻在枝枝節節的小事裡牽動心中的掛念,有時幽幽微微難以言表,只能藏諸於心。想必有很多人有這樣共同的經驗,有些愛只能放在心裡,那種愛特別容易沉澱出芳香,那種只能想不能擁有的心意,往往難以取代,最後真的只能用心中的一朵純白玫瑰來形容。畫面裡的白玫瑰以簡單的色塊與筆觸,勾勒一種有距離感的「花」的意象,淡淡的、雅雅的,不帶盆、不橫掛枝節,有一種單純的美感。橫躺過畫面視覺的焦點,卻不與背景鮮明切割空間感,那多層次明暗交錯的色塊所組成的背景,宛如一個人的心,包圍著心中最愛的那朵花。即使外在世界如何喧囂,人際關係如何複雜難解,在別人碰觸不到的地方,有一分私心細細地品味。你的心中是不是也深藏著一朵白玫瑰?

《春櫻 》
北台灣經過一個多月的濕冷天氣,「春暖花開」更顯令人期待,好不容易盼到幾天晴朗,雖然冬天還沒結束,山上的野櫻花卻已翩然綻放,預告著春天即將來臨!賞櫻花是早春最寫意的事,追尋花蹤,從阿里山到陽明山,或從京都到東京;把握花期,從春櫻乍現的驚喜,到落英繽紛如雪飛的盛景;體驗情調,可以看白日藍天的豔麗花影,或以清酒邀月靜賞夜櫻。不同地點、不同時間,不同的人,用不一樣的心情,決定了不一樣的風景,賞花、畫花皆如是!
這幅以藍色為基調的《春櫻》,描繪日本春寒料峭時節早開的野櫻花,以藍色油彩潑灑打底,在畫面背景的處理上,快意塗抹出不同層次的藍,讓遠山的稜線幽隱入天際,恰如其份地襯托出百年猶盛的櫻花樹,在寒冬末尾綻然甦放的姿態。在台灣比較難得看到這種有著蒼勁樹幹的山野櫻,一般想描繪落英繽紛的春景,也較少選擇粗獷的樹姿,以避免搶掉繁花的主題。然而,《春櫻》雖大膽試用蒼勁的百年櫻樹為主題,卻在細節處以暗面多層次色彩處理的土地,隱約與蒼勁相對應,呈現出還有幾分寒意的冬季末尾。
另有一說,傳統畫櫻多以粉紅繽紛的質感來對比潔白點點的梅花,一豔一冷,看出冬盡春來。因此,畫梅時習慣強調蒼勁的枝幹、點綴孤傲的白梅,比喻不畏凜冽寒冬的傲骨;畫櫻時則以繁花似錦來展現春天的悅人氣息。至於在寒冬與早春之間,乍然盛開的櫻花,空氣裡似乎還有點濕冷氣息,但映照了冬陽的暖意,偶爾還可見到陽光穿越花的縫隙,零星灑落在地面上。隨著光影移動,輕盈飄染的櫻花,時而粉紫、時而粉紅,感覺陽光所到之處,寒意也跟著水氣一起蒸發。不刻意細描櫻花形態,隨著枝幹延展的抹抹緋紅,感覺花的存在,寫意更勝於寫實。《春櫻》的寫意,與其說是豔麗滿眼的「春色」,不如說是「等待春天」的心情,好像台北人久處於霪雨霏霏的濕冷冬季,連做夢也想望的新晴!